廢礦山蝶變“桃花源”——龍巖市連城縣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精品項目
2022-11-02來源:環球破碎機網
龍巖市連城縣田心鐵礦自1958年開始民采,2014年停止采礦,經過幾十年的無序露天開采,礦區黃土裸露,土壤貧瘠,地表植被被嚴重破壞。礦區裸露地表面積近35萬平方米,水土流失面積約17萬平方米。因地下開采形成地下采空區,改變了原有的巖石力學性能,形成地面塌陷、地面沉降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隱患。每到汛期,高差110多米的高陡邊坡隨時可能崩塌,對周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。
連城縣從2018年開始將田心鐵礦廢棄
礦山綜合整治
項目納入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(全國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之一)。項目投入1.18億元,整治面積1890畝,由連城縣文亨鎮作為業主單位,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承建。項目通過地質環境恢復、邊坡復綠、復墾造田、蓄水灌溉、水土流失整治等措施對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,還根據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文化特色,因地制宜設計了客家梯田、特色濕地、科普公園等集生態旅游、生態農業、研學教育為一體的特色產業發展方案。經過四年的持續改造,昔日無人問津的廢棄礦區,如今已蝶變成為連城縣城區及周邊村鎮群眾的網紅打卡地,不僅處處藏綠,還開始帶動當地鄉村旅游業的發展,成為荒山變青山,青山變金山的又一個生動范例,先后被新華社、中國礦業報、福建日報、學習強國專題報道。
田心鐵礦廢棄礦山綜合整治前后對比
一是因地制宜修復生態。
選取當地清潔農林廢棄物,利用高效微生物菌劑進行堆肥處理后,資源化利用于景觀綠化種植土壤、土地復墾耕作層土壤等,還通過調控植物根際區域的微生物生態系統,合理種植綠肥植物(如紫云英)等手段,進一步改良和培肥土壤,減少客土搬運,甚至無需客土。按照當地酸性土壤特征,優先保護當地植被資源,重點凸顯當地植被特色,將草本與木本結合,喬、灌、草、花結合,豆科和非豆科結合,深根與淺根植物結合,冷季型草與暖季型草結合,落葉植物和常綠植物結合,普通樹種和色葉樹種搭配,外來種與鄉土種恰當結合,做到視覺效果和嗅覺享受兼顧。將原礦區的3個露天采礦坑改造為3個蓄水池,水池總面積達3.6萬平方米,總蓄水量達7.6萬多立方米,不僅改變了廢礦山原來裸露的地質環境,還形成了山澗流水的自然景象,為農田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。修復區南部,修建了礦山公園,中部,修建了香遠亭,成為整個礦山生態修復景觀中的點睛之筆。
二是綜合施策巧妙防護。
在高陡邊坡區域,采用多級削方放坡方式減載,對平緩
破碎地形區域以削填結合方式進行平順整理。在邊坡頂部及各平臺內側修筑截、排水溝,并在各區修筑排洪渠,從而構成完整的截、引、排水系統。坡腳區域,根據坡面實際情況實施毛石混凝土仰斜式護腳擋墻加固,并針對不同地質情況分區域采取三維植被網護坡、人字形骨架植草護坡、錨索框格梁護坡及TBS植被護坡等方式進行坡面加固。
三是創新打造研學系統。
針對項目土壤貧瘠的特點,開展土壤改良技術調研。借鑒“海綿城市”的理念,把土壤看成是巨大的海綿,通過應用地表有機覆蓋物,解決景觀綠化地表裸土問題,加強對綠地滯塵、保水、促進植物生長等多功能地表景觀綠化模式的探索。對原鐵礦礦渣堆放的區域進行就地設計,在保留原始風貌的基礎上,將鐵礦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,以鐵礦石替代部分景觀置石,建設鏈接鐵礦礦山前世、今生、未來的記憶博物館,為廣大青少年和民眾提供了一個普及地質、鐵礦知識的生動教育場所。
四是產業民生緊密結合。
利用礦區東部低丘陵地帶,結合項目離村莊較近,交通便利,土質符合農田標準等條件,復墾具備高度景觀特色的梯田230畝。新增的耕地與原有的農田相連,形成連片耕地區域,通過種植水稻、果林、花卉等,預計每年農副產品可創收17.4萬元。同時,將新增耕地“占補平衡”指標的交易收入作為地方配套資金來源,為其后類似項目的立項提供可行的籌資指南。在項目全面建成后,田心項目將被納入連城縣旅游資源,通過開辟田心—冠豸山風景區旅游路線,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來觀光旅游。
責任編輯:王子祺
環球破碎機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(點擊查看)
